中国金属版救市方案要来了 据称考虑金属收储

每一次中国考虑收储某种大宗商品的时候,价格都会大幅上涨——至少最开始的市场反应是如此。但较长期来看,国家干预金属和农产品的效果好坏不一。

上周四,有消息称中国政府将考虑金属收储,以支撑处于多年低点的金属价格,受此影响,工业金属价格上涨,铜价创出近七周以来的最大涨幅。

注:彭博报道称,中国政府正在应对这一局面,供应商们上周开会讨论方案;中国据称考虑国家购买来支撑金属价格,同时可能出手干预,限制现货卖空。

据未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,中国的铜冶炼企业考虑明年减产。目前尚未作出最终决定;也未就可能的减产规模作出决定。江西铜业和铜陵有色等铜企周六在上海召开会议,讨论如何拯救铜市。知情人士称会议可能会持续数天。

全球第二大矿企力拓表示,预计铜价的下跌还将再持续两年,不过他们依然对铜长期看涨。

中国近期公布的数据对铜价都不构成利好,10月份用于电器产品的铜需求量同比下降4.6%。

技术分析

技术分析来看,铜价可能自2003年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开始以来首次收盘跌破200个月移动均线,因为有证据显示中国的需求继续下降。

铜价在2003年12月收于200个月移动均线上方,自那以来月度收盘始终保持在该均线上方。虽然铜价的确在2008年、2009年以及过去三个月里试探200个月移动均线下方,但每次都在月末强劲上涨,收于该均线上方。

伦敦金属交易所3个月期铜合约目前报4626,需要在11月30日交易结束前上涨9%,才能收于200个月移动均线(处于5055左右)之上,以避免发出技术性看空信号。不过,一些分析师称,也许需要关注的更重要的支撑位是233个月移动均线(与斐波纳契数字233相关,该均线目前在4610左右),看起来有可能守住。

以史为鉴

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,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通过收储成功地提升了铜价,而市场对中国将再度收储消息的反应就体现了这一点,也让老练的交易员们手忙脚乱一番。在2008年铜价大跌后,国储局加快了收储步伐,到2011年储备量增加了两倍,达到创纪录水平。工商银行旗下标准银行的分析师Leon Westgate表示,国储局并未披露购买数量和时间,引发了很多市场讨论。

然而,国储局虽然成功支撑了铜价,对于从棉花到锡的其他大宗商品,中国和其他国家通过增加库存的方式并未成功守住价格。

凯投宏观驻伦敦的大宗商品经济学家Caroline Bain表示:“这种做法扭曲了自然的市场力量。回顾历史,结果并不总是灾难性的,但也并未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”

那么究竟哪些国家收储的行动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呢?

自从1953年国际锡理事会(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)成立以来,这个产锡国组织就开始购买锡以支撑价格。1985年10月,由于债务超过10亿美元,该理事会以破产告终,并不得不将囤积的锡重新投入市场。到次年年中,锡价从1985年的每吨12,400美元跌至5,300美元,并导致伦敦金属交易所1985至1989年暂停锡合约的交易。

Ian Mallory在他的研究报告“行为不当:国际锡协议的瓦解”中指出,全球的锡生产企业恐惧地亲眼目睹着锡价大跌。

大米

2011年10月,泰国政府开始从农民手中买入大米。两年以后,库存数量达到近1300万吨。据美国农业部,这一数量超过了泰国的年出口量。

新任泰国政府在2014年后期开始出售大部分的储备,由于部分大米腐坏,只得作为动物饲料出售。泰国基准大米价格一度从每吨500美元升至2011年的超过600美元,2015年中又跌至六年低点360美元。

棉花

2010年,由于担心棉花的供应量最终将无法满足纺织业的需求,中国开始大量购买国内生产的棉花,常常通过国有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来进行。于是,库存量显著上升,一些交易员称,当时中国的棉花库存足以满足全国六年的需求,而无需任何进口。政府的收储以及随后的销售措施,令纽约市场棉花价格在2011年创出记录新高,到2012年中又大跌了71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