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日,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。这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国家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,推动农业增效、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。
长期以来,我国农业品质低下、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,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。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产品(19.70, -0.18, -0.91%)安全问题,屡屡牵动社会的神经,并让群众在消费时顾忌颇多。近年来,大量国人在国外抢购奶粉,以及水果、大米等农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,与国内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不无关联。
国外的农产品大行其道,而国内的农产品则屡陷价格践踏,价格伤农事件频出,甚至出现“奶农倒奶”等极端情况。表面上看,这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结果,或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,实际上病根却在供给端: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,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,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。
农业领域面临的这种情况,与当前我国制造业、服务业面临的情况非常相似,都是供应侧出现了结构性问题,中低端产品过剩,高精端产品稀缺。要扭转目前的这种情况,都需要在供应侧进行改革,将目前对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的过度生产,逐步向高精端特殊性产品的生产过渡,进而满足群众日益高端化的消费需求。
目前,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着这样的转变,并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。以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为例,这里的不少农业企业主打“绿色环保”牌,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,不但市场销路大大拓展,农产品的价格也得到大幅提升,农产品的效益更加显著。同时,依托生态农产品,生态旅游也得到发展,农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。
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,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也将改善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,缓解我国的土地污染程度。过去,人们为了片面地追求产量,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,导致土地和水质污染严重,并且这种污染具有长期的破坏性,随着农产品的供给侧向生态、绿色转变,必将大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利用,从而改善土地的污染程度,提高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。
眼下,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成为经济热词,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经济攸关领域,而对于农业这类生活攸关领域则关注较少。这次国务院常务会提出“以结构性改革惠农强农”,说明中央已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光延伸到农业领域,并将其当作推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