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迷的橡胶市场令胶农无奈弃割,甚至转种槟榔、瓜菜等其他经济作物。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海南调研发现,由于胶价跌破胶农心理价位,“弃割”现象十分普遍,一些地区“十户九弃”,致使2014年民营胶产量大幅下滑。
橡胶属于大宗商品,中国橡胶种植面积达1710万亩,年产量86.48万吨,但依然没能摆脱大量依靠进口的现状,橡胶产业依旧有80%依赖进口。在“熊市”背景下,2012年以来,胶价跌逾七成,不止中国胶农遭受跌价之痛,泰国等主产国亦惨遭损失。低价已经迫使泰国、马来西亚等橡胶主产区产量下滑,预计供需状况将慢慢得到修复,胶价也有望逐渐企稳。
“倒下”的橡胶树
2015年1月5日,海南的冬天也泛着一丝寒意,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距离海口市50公里的定安新竹镇。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偏东北,东临文昌,这里是海南橡胶主产区。
车行在山村里的一条泥泞小路上,时不时可以看到两旁被台风吹倒的橡胶树。与中国证券报记者同行调研的乡镇干部说,以往台风过后马上会把倒下的橡胶树扶起来,但这一年,树倒不倒胶农几乎不关心了。
不止“弃扶”,“弃割”也成为了当地的普遍现象,仅以农业大县——定安县新竹镇来说,原本一年可以割胶8个月,2014年仅割1个月,且26000亩胶林开割面积只一半左右。
在新竹镇禄地村的一处橡胶林,记者看到,举目望去橡胶林杂草丛生,灌木差不多有半人高,眼前的橡胶树没有割过的划痕。据同行乡镇干部表示,主要是胶价太低,胶农都没有管理,同时也放弃割胶了。
“2012年,半成品胶收购是37000元/吨,2013年,民营胶平均15000元/吨,今年成品胶才9000元/吨,半成品胶只有6000元/吨。”这位年过五十的村干部解释道。
他指着背后的一片片胶林说,这里主产橡胶,也种一些槟榔和瓜菜,但今年橡胶都没人愿意割,又辛苦还赚不到钱,镇里面一些村子开始引导村民种植其他作物,比如瓜菜等。据了解,在海南当地,割胶时间一般为凌晨3时至早间10时,每天一次只割一刀。
禄地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,该村一共有100多户人家,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橡胶,但今年割的人不多,橡胶价钱太低了,10户有1户割,多数农户都外出务工了。这得到新竹镇干部的证实。该村户均拥有橡胶林十余亩左右,一亩橡胶林为33棵左右。
该村民告诉记者,一棵橡胶树从种苗到开割,如管理完善,需6年时间便可开割,期间成本大概为100元一棵,一旦开割,除人工割胶成本外,橡胶树将不需更多其他成本。
“7元左右一斤,胶农就割,要是5元一斤,只有困难户才会割。今年跌到3元一斤,按一棵橡胶树年产6斤胶,400株橡胶树的收入才7200元,割八个月才赚这么点钱,2个劳动力外出打工两个月就赚来了。”这位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
在禄地村,记者还采访到另外一个橡胶种植大户邱启兴,其一共种植约200亩,共计7000株橡胶树,但2014年一棵未割。
“我已经种了10来年橡胶,过去挣得最多的年份,除了工钱,一年赚15万元左右,现在有7000株橡胶,已开割有3000株。”这位村民表示,剩余4000株还没到开割时间,因为才种下去3年时间,开割后的3000株已经种了七八年,开割3年后产量就可以释放,第十年量最大,可以割15年左右。
胶农开始养殖、种瓜菜
邱启兴告诉记者,2014年橡胶实在太便宜了,上半年只有一些农户开割,最多割了一个月,随着橡胶价格跌到9000元一吨,很多胶农就不割了,多出去打工了。如今工钱也比以往高了,一般一个人每月工钱2500元,短工120元至150元一天。
在邱启兴的橡胶林里,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,这位橡胶种植大户在林间搞起了养殖业,包括养猪、养鹅、养鱼,并且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——定安新竹兴顺养殖专业合作社。
如今,这家养殖合作社还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。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邱启兴说,就他个人而言,养鱼、养猪、养鹅也比种橡胶赚钱,尽管2014年上半年猪价不好,但下半年回升,预计2014年养鱼、养猪利润大概有40万元左右。
禄地村的一位村干部还带领大家种植香芋,因为它种植周期较短,也是南方地区人们喜食的农产品。这位村干部告诉记者,由于橡胶价格低,为了引导农民增收,他个人从其他村租了200亩地来种香芋,有些农民也跟着一起种,尝到甜头后农民就会开始扩大种植面积,以增加收入。
不过,邱启兴和这位村干部都表示,由于槟榔今年价钱好,也有一些地方因此把橡胶树砍了种槟榔,但他不会砍,因为橡胶市场低迷也是暂时的。
实际上,邱启兴虽然没有割胶,但他今年仍然在收购,且拥有自己的一个橡胶加工厂。“赚钱就靠价格浮动,有时候涨,有时候跌,如果看下个月价格好,这个月收来的就暂时不卖,以前加工厂7个工人,现在只有3个工人。”据其透露,2013年共收橡胶720吨,而2014年仅收200吨左右。
“加工利润一直没有变,不管橡胶价格涨跌,都按0.2元/斤加工。”邱启兴说,现在他手上还囤了100多吨橡胶,估计这一次价格影响时间长一些,因为有很多老板在“炒橡胶”,过去库存太高了,一下释放出来对市场影响很大。
青岛保税区是重要的进口橡胶集散地。相关机构数据显示,青岛保税区库存从2013年4月的37万吨,自2014年5月中旬开始库存持续快速下降,截至2014年12月30日,天胶和合成橡胶总库存已经下降为13.1万吨,较年初下降57%。
此外,进口胶也对国内市场带来不小冲击。海关统计显示,2014年中国天然及合成橡胶累计进口409万吨,同比增加2.4%。而2013年,中国橡胶产量还不到100万吨。
据当地一位橡胶收购站人士称,今年胶价一路向下走,价格已经跌破胶农“心理价位”,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,很多胶农可以就近打工,且打工更为划算,因此民营胶对今年海南地区橡胶产量有些影响。
“往年弃割不算一个现象,2014年收购橡胶少了七八成,收购量大的也少了一半左右。”该人士表示,目前弃割的主要是民营胶,国营橡胶园不存在弃割现象。由于近年民营胶产量增长较快,在海南地区,民营胶与国营胶产量比大概为6:4。
供应减少或提振胶价
2015年1月7日,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——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海胶”)。目前海胶的橡胶种植面积353万亩,近年自产干胶15万吨左右,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以上。
“今年(2014年)民营胶产量有所下降,2013年海胶产量14万吨左右,2014年估计会有所下降。”海胶期货部经理苑尚宽告诉记者。
市场人士普遍预估,2014年海南地区橡胶总产量可能要减产20%左右。实际上,不只是海南,根据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(ANRPC)的最新报告称,2014年橡胶主产国1-11月橡胶产量减少1.2%至997万吨。业内人士表示,2014年产量下降而消费增加将改变天胶供需形势,过剩库存有望逐渐被消化。
“至于砍橡胶树是个别现象,不普遍,云南有一些,砍掉以后卖木材,但木材价格也不好,种瓜果,瓜果价格也不稳定。”苑尚宽说。
苑尚宽在海胶长期负责期货业务,他表示,胶价下降剧烈,跌幅连续2年均30%左右,这两年的行情就像“钝刀割肉”一样,现在价格跌到成本以下,生产一吨就要亏一吨,积极性明显受到影响,对整个产业竞争力不利,竞争力差的企业甚至退出市场,造成产业萎缩。
据了解,以往在海南的橡胶贸易商比较多,但胶价下跌对贸易商很不利。苑尚宽说,如果贸易商不利用套保工具,仍然利用“滚动库存”模式——先买后卖,就会形成买了就亏的局面,除非先卖再买。
据了解,目前分散在海南省内几十家民营橡胶加工厂,也有部分临时不收胶暂停生产了,等情况好转再加工,也有一部分直接退出市场。
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,当地有些贸易商,习惯囤些胶,但看错市场会亏得更大,尤其这么低的价格,有些民营企业老板对信息掌握不全,对市场理解不够,对期货市场利用也不熟悉,认为价格不可能再跌了,放一放,这样亏得更多。
苑尚宽说,从显性库存来看,下降较快,过去一年呈现出去库存现象,橡胶需求总盘子比较大,但增速放缓,特别是年末感觉需求在恶化,美国对中国出口轮胎“双反”后对市场需求有所影响,预计2015年,橡胶市场整体不会有太好表现,应该是比较平淡的一年,报复性的反弹比较难。
从2014年10月以来,包括日本、新加坡以及上海橡胶期货市场,橡胶期货价格都出现了较明显的反弹。“期货涨了2000多点,但现货跟涨乏力,成交低迷,现货价格没有跟上来,因此期货只能说是一个阶段性的反弹,如现货涨,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,现货价格涨幅明显落后于期货,贸易商看到期货涨也不愿意低价卖。”苑尚宽说。
苑尚宽说,上下游都会回归有利润的状态,市场会自我调节,包括供应量缩减,但调整过程可能比较长,因为橡胶不像瓜菜,生长周期有6-7年,因此调整周期会比较长。
不过,苑尚宽指出,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,期货盈利可以弥补现货亏损,现在橡胶价格持续下跌,海胶作为生产企业,有时候现货销售不动时,有价无市卖不出去就可借助期货市场,当销售渠道;当价格高于生产成本时,有利润也可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价格。这两年下跌行情,对参与期货套保的企业来说,受益很大,规避了很多价格下跌的风险。以海南橡胶来说,胶价下跌的这两年仍然保持盈利,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参与期货套保。